一个追光的人——记福建光学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总工程师、全国劳模赖爱光

时间:2024-09-04浏览:11


 赖爱光


赖爱光(1942年10月出生)

他是一个“追光者”,名如其人,一生与“光”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2年,出生于印尼;

1960年,挥泪辞别亲人,回到祖国;

1965年,大学毕业后,走上了光学科研的道路;

70年代,他和同事们研制的镜头,看齐了国际水平;

80年代,策划引进的中国第一条复印机生产线和石英晶振生产线,走出了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困局;

90年代,致力于特种、军用的设计和研制,替代了国外进口产品,占领了全国70%以上的市场。

他设计研制的200多种电子工业急需的镜头,50多项填补了光学产品空白。

他用海归赤子的执念,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光界的“神奇”。

赖爱光工作照

勤奋执着求真知,好学向善重信息

寒暄中,赖老谈起自己在印尼的中学生涯:“在印尼念下午班时,上课以外的时间我都被‘捆’在实验室和操场上。”当提及自己曾是校乒乓球队的队员时,赖老略带骄傲,“跟许多父母想的不同,我认为运动是不太影响学业的,它反而促进思考,当你去研究这个球该怎么打才能打好时,你在锻炼的同时也促使思维更加灵活了。”


赖老对当代的年轻人有着额外的期待,提起许多学生们的奇思妙想时,他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地向我们比划解说着景深、眼底识别、传递函数仪等新奇技术——“年轻人的思路总是非常漂亮”

拼搏一线务实事,登攀高峰齐心来

赖老一再强调着实践的重要性,物理系出身的他却对几位化工系的学生赞不绝口:“虽然一开始他们没有一般物理系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但是他们有着稳扎稳打的计算机基础和学习态度。可以说,他们现在的设计能力比我还强。”赖老语重心长,“学校教给你的知识,你能用得上的不多,但它教给你的学习方法,是能让你受益终生的。”

赖老理想中的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大一大二时脚踏实地地打好基础,了解了基本原理,到三年级就能去研究光学发展方向和历史,以及各个大学的科研方向,博取众长,在第一线学习实用的技术。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毕业即失业’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掌握市场需要的技术。”赖老如是说,“现在有很多程序都做得挺不错的,我们不用跟以前一样慢慢地专研,所以尽早地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我们也可以像牛顿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世界。”

善待一切心境宽,无憾一生献未来

对于自己的母校,赖老也有着别样的期待:于教师,应该把先进的知识教给学生,而舍弃古董,让学生能站在新思路上思考;于学生,则需要把自己那好动的脑瓜用于思考,思考未来需要的人才,思考世界发展的前景,这样才有助于明确人生目标,才不会感到迷茫。

赖老一直推崇“把学习的包袱变成未来的知识储备”“将来你要做的东西一定要跟别人不太一样,这样你才能有所发展。”谈起自己的好友,福光核电站的董事长,赖老不禁笑了:“他原来是养鳗鱼的,现在讲起专业知识来比我还条条是道。他就是那个找到了跟别人不太一样的路,慢慢地就有了兴趣,才有了现在的成就。”(采访人:郑宇灝、黄  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