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8日星期六下午2:30,旗山校区理工楼3#102,许金时教授,学术讲座【EPR导引的实验研究】

时间:2017-10-30浏览:963

学术讲座【 EPR导引的实验研究】

时间:2017年11月18日星期六下午2:30

地点:旗山校区理工实验楼3-102

主讲:许金时教授

主办:物理与能源学院、福建省量子调控与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太阳能转换与储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专家简介: 许金时教授,1982年9月生于福建晋江,2000-2004年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物理学专业,2004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师从郭光灿院士和李传锋教授。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于光学系统的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的实验研究,已在Nature Photonics, 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被SCI他引超过900次。2011年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4年荣获安徽省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二)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二);2015年荣获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2016年荣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专项资助;2017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报告摘要:非局域性是量子世界的本质特征。然而在量子力学的发展初期,人们往往困惑于量子世界的种种奇异特性,甚至进行质疑。典型的代表是爱因斯坦等人在1935年发表的文章,其质疑了量子力学的完备性,现在称为EPR佯谬。随后大量工作纷纷对EPR佯谬中展现的“幽灵般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1964年,贝尔提出了著名的贝尔不等式,为实验检验量子非局域性指明了方向。到2015年,三个实验工作实现了无漏洞的贝尔不等式的违背,进一步验证了量子非局域特性。另一方面,量子非局域性还有着丰富的层次结构。早在1935年,薛定谔在研究EPR佯谬时,就提出了纠缠和导引的概念。到了2007年,EPR导引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它描述了非局域操控量子态的能力,介于量子纠缠和贝尔非局域性之间。EPR导引具有单向性,即A能导引B,但B不能导引A。这种特性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在这个报告中,我将介绍我们最近关于EPR导引的一些实验工作,包括利用非此即彼判据检验EPR导引,实验实现单边的EPR导引,以及EPR导引在子通道鉴别等任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