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洪振生教授课题组在钠离子正极材料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成果以“Fe-rich layered oxide cathod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enabled by synergistic modulation of ion transport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IF = 18.9)。
该研究成果中署名单位为福建师范大学,洪英斌硕士、林洪斌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洪振生教授、郑力拓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和福建师范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公开基金等多方资助。
论文简介如下:
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业化进程中,资源可持续性与成本控制具有决定性意义。铁元素(Fe)因其经济性和电化学活性成为重点研究对象,但传统研究表明,当Fe含量超过1/3时,材料会因Jahn-Teller畸变恶化、不可逆性的结构破坏、过渡金属迁移加剧及空气稳定性下降等问题出现性能衰退。本研究通过创新结构设计,成功制备出Fe含量高达0.5的高性能富铁正极材料,其在2.0-4.0 V工作区间内实现143.28 mA h g-1的优异比容量,并通过协同优化策略使循环稳定性达到传统低铁材料水平。性能突破源自双重优化机制:钠层中引入的Ca元素通过“支柱效应”有效抑制TMO2层间滑移和过渡金属离子迁移;同时Al掺杂显著增强TM(3d*)-O(2p) 轨道杂化强度,在缓解晶格畸变的同时阻断了有害相变过程。全电池测试数据显示,优化后的富铁正极在150次循环后仍保有82%的初始容量,相比较未改性材料(38%)提升显著。该成果不仅刷新了高铁含量正极的性能极限,更通过明晰的机理解析为开发兼具低成本与高性能的钠电体系开辟了创新路径。
DOI:
全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40582972500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