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能源学院本科物理学专业介绍

时间:2023-06-25浏览:134


 

一、专业发展历程

物理学专业是我校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经过几代物理人的努力,已经在国内树立了很好的品牌。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及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同时开展“物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计划”本科人才培养。物理学专业获评福建省“双一流”高原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2022年获评软科中国最好学科第42名(前30%第二名),位列师范类大学第六。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
二、建设情况

物理学专业始终坚持面向中学,服务中学,不断强化教师教育特色。物理实验教学团队依托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规范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为培养目标,构建“一特色、三阶段、五模块、七课程”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实施“阶段化、单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有卓越教师和教学名师潜质历史教育拔尖人才,自建设以来取得显著成效。

近五年来物理专业建设成效:

物理学专业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B,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福建省物理学一级重点学科,拥有福建省量子调控与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福建省凝聚态物理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硕士学位授权点、物理教育硕士专业硕士点等建设平台,同时还拥有国家级物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学科专业平台,以及设备齐全的专业实验室及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实训实践条件。



(一)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教研室协同全省20多所中学开展中学物理教改五年跟踪实验,取得的“中学物理导控探索教学法”教改成果于1989年获得全国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其后,中学教材教法团队继续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论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先后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及一、二等奖等多项奖项。

  


《大学物理实验》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队伍、课程和创新平台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大学物理实验》获评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二)搭建高水准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福建省量子调控与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太阳能转换与储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太阳能转换与储能工程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以及凝聚态物理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着力建设量子调控及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太阳能工程研究中心两个一理一工的科技创新及研发平台。坚持“一二三六”的发展思路,即一个中心:以物理学科发展为中心;两个特色:以量子调控和新能源材料研究为特色;三个交叉:加强物理学与材料科学、化学、智能测控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六个方向:量子信息与冷原子系统的操控、新能源材料与工程、超导材料与工程、自旋量子调控、先进碳基材料与先进材料设计。


我院将积极构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把实践育人纳入学院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区分不同类型实践育人形式,制定具体工作规划,实施分专业、分年级、分层次、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强化实践育人工作的引导、指导和督导,深入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努力培育学生“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精神。目前学院与校外单位建立多个本科专业实践基础地:包括福州一中、师大附中、厦门十中在内的物理学师范专业实践基地21个(均为省一级达标单位),同时,学院对每年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及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对实践基地的具体育人成效进行评估,结合人才培养实际做必要的增减,确保实践基地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的功能发挥。


(三)强化高质量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拥有近1000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以及88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设施条件。物理与能源学院下设物理系、能源与材料系、实验中心、大学物理教学部、量子调控研究所、新能源工程中心。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6人,具有高级职称53人(正高25人、副高28人)

学校特聘著名物理学家郭光灿院士为双聘院士,并任物理与能源学院名誉院长;学院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3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

(四)不断助推科研教学成果

2009年起,物理学专业学生在全国及福建省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连续九届65人全部获奖,其中58人获得一等奖,4人获得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1人获优胜奖。其中,王素云荣获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唯一的最高奖“创新奖”;自2010年以来,在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获一等奖13项、二等奖4项、 三等奖12项。




2011年以来,学院承担了300多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省部重点和重点产学研合作课题15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370余篇,在物理学国际顶级刊物Phys.Rev.Lett.Adv.Mater.Adv.Func.Mater.ACS NanoSCI一区期刊上发表120余篇,在Phys.Rev.APhys.Rev.BAppl.Phys.Lett.SCI二区期刊上发表200余篇。研究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多篇论文引用超过100篇次。共申请了100多项发明专利,授权80余项,多项实现成果转化。11项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三、培养经验

(一)培养特色

特色之一:深入中学,导控探索,师能突出。

物理学专业始终坚持面向中学,服务中学,不断培育教师教育特色,特别重视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和教具设计能力的培养;与厦门、永安、晋江开展教育协同创新;承担省中学物理骨干教师和物理学科教学带头人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荣获“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 唯一的最高奖“创新奖”、 在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暨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验展评大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


特色之二: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以“规范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为培养目标,提出并实践“一特色,三阶段,五模块,七课程” 物理学实验教学体系,实施“阶段化、单元化、现代化”新教学模式。荣获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家级、省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二)培养成效

所培养的学生荣获“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 唯一的最高奖“创新奖”、 在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暨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验展评大赛、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


   
学院组织实施“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卓越教师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成效显著。34人次学生获得7个国际级奖项,210多人次学生获得130多个国家级奖项,240多人次学生获得160多个省级奖项。从2009年起,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中连续九届61人全部获奖。同时,学生在美国(国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突出。多次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互联网+”竞赛中获得奖项。



四、学生发展

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的比例最高,其它还有考研、考公、选调、自主创业等。近年来,学生保研、考研人数逐年提升,每年都有约35%学生被保送或考取名校的研究生,近四年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参加教师招考在各地区名列前茅,部分学生在厦门外国语学校、厦门市松柏中学、石狮市第一中学、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州格致中学、福州二中、福州市第四中学、闽侯一中等中学任教。部分学生推免或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所的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中2010级物理学专业张瑞丹、2016级物理学专业陈莹两位同学分别被免试录取为北京大学研究生;2015级物理专业黄晓青同学被免试录取为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