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聚英才,“能”动天下——物理与能源学院2023年等你来

时间:2023-06-25浏览:12


一、学院简介

百载春秋,薪火相传。物理与能源学院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07年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创办的理化科。

19539月,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等教学研究机构中的相关专业合并组成了福建师范学院物理学系。

1972年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系。

2003年在整合和优化原物理学系和原校实验中心部分资源的基础上,组建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

根据学校工科学院组建方案,2012年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分设为物理与能源学院、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拥有10000多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以及8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设施条件。物理与能源学院下设物理系、能源与材料系、实验中心、大学物理教学部、量子调控研究所、新能源工程中心。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8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52人。学校特聘著名物理学家郭光灿院士为双聘院士,并任物理与能源学院名誉院长。学院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3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

学院现有福建省物理学一级重点学科、福建省量子调控与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太阳能转换与储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以及凝聚态物理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能源与材料工程硕士点,(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同时还拥有材料工程(新能源方向)和物理教育硕士等专业硕士点。学院设有物理学、材料物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国家级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院已建成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发展通道。


二、专业介绍

物理与能源学院共开设四个专业,分别是物理学、材料物理、能源动力类(含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侧重点与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详情请进入专业解密专题查阅!

物理学




学生参加第十届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全部获得一等奖

物理学专业是我校最早设置的优势专业之一,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福建省一级重点学科、福建省“双一流”高原学科。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含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物理教育专业硕士点、国家级物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具备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通道,拥有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B,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

更多详情请查看本期推送

《专业解密 | 物理学》


材料物理



部分创新性研究实验室和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本专业是福建省首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点;拥有福建省量子调控与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太阳能转换与储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太阳能转换与储能工程公共服务平台;拥有2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示范中心、13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等学科专业教学平台;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和多位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更多详情请查看本期推送

《专业解密 | 材料物理》


能源动力类


      目前能源动力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含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大一按大类授课,主要教授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第二学期末,以院校专业分流文件为指导双向分拣专业,二年级开始按照专业培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批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相关本科专业,是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福建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秉持“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创新研究’和‘工程实践’ 双力驱动”的专业发展理念,培育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能胜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应用的高素质人才。2017年“一体两创三应用新能源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和2020年“双轮-双翼-双导”协同推进新能源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教学成果双双荣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成果奖特等奖。

储能科学与工程






专业依托2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发改委工程中心和1个省级工程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以储能材料/器件研发、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推广为特色的教学科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主编《储能原理与技术》教材并建设了相应MOOC课程等在线资源、自主开发国家级锂离子电池生产关键技术虚拟仿真项目、建成了福建省唯一校内锂离子电池生产中试线,形成了系统且完备的培养储能人才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范式。2017年“一体两创三应用新能源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和2020年“双轮-双翼-双导”协同推进新能源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教学成果双双荣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成果奖特等奖。

更多详情请查看本期推送

《专业解密 |能源动力学》


三、人才培养


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共获得共获得12个国家级和24个省级的教学成果奖和“质量工程”项目,形成了物理师范教育、工科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特色,育人成效明显。

特色之一: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物理实验教学团队依托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规范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为培养目标,构建“一特色、三阶段、五模块、七课程”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实施“阶段化、单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大学物理实验》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队伍、课程和创新平台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大学物理实验》获评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特色之二:深入中学,校地协同,贯通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新通道

一直以来,学院始终坚持面向中学,服务中学,不断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教研室白炳汉、章镇和王伟陈等老师,协同全省20多所中学开展中学物理教改五年跟踪实验,所主持的“中学物理导控探索教学法”于1989年获得全国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其后,中学教材教法团队继续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论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先后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多项奖项。

近年来,学院校地教育协同创新团队主动对接基础教育新需求,先后与晋江市、永安市、厦门市合作建立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以提升中学物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为目标,以“回归课堂”为主线,先是以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实验能力培训探路,接着以全员DIS培训切入,继而实施课改研训、课题研修和教具研发“三轨一体”协同推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新形势下具有学科特色的校地协同促进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子。



     

特色之三:“双轮、双冀、双导”协同推进新能源工科人才培养及“一体两创三应用”工程实践体系构建
能源与材料工科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以工程认证标准及新工科理念为指导、以校校企三方协同为依托、以层次化工程人才为导向的“双轮-双翼-双导”协同推进新能源工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新体系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引领了全国新能源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在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学中做、做中学”的实践教学理念,建立了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训练为依托的“一体两创三应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将“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基本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学院两项教学成果(“‘一体两创三应用’工程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和”'双轮-双翼-双导’协同推进新能源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双双获得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近几年,学院组织实施“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卓越教师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成效显著。51人次学生获得7个国际级奖项,260多人次学生获得160多个国家级奖项,300多人次学生获得230多个省级奖项。2009年起,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中连续九届61人全部获奖,其中57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1人获优胜奖。其中,王素云荣获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唯一的最高奖“创新奖”。学生连续六届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荣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验比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6项。学生在美国(国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突出。3人次获得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人次获得二等奖、23人次获得三等奖;11人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9人次获得二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2项。30多个项目获得省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一、二、三等奖。

近年来,学生保研、考研人数逐年提升,先后120多名学生考取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其中2010级物理学专业张瑞丹、2014级材料物理专业林中冲、2016级物理学专业陈莹三位同学分别被免试录取为北京大学研究生;2015级物理专业黄晓青同学报送清华大学。


四、学科竞赛

学院着力建设量子调控及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太阳能工程研究中心两个一理一工的实验平台。量子调控及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下设量子信息、自旋电子调控、太阳能光伏光热、锂电池材料和先进材料设计等五个研究室。太阳能工程研究中心下设锂离子电池工程实验室、太阳能新材料工程实验室、太阳能光热工程实验室、太阳能发电工程实验室和节能光源工程研究室。

以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凝聚态物理福建省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为依托,开展量子调控与先进材料设计、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自旋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及应用、太阳能光伏和光热工程、锂电池、超导材料及应用等方面研究。2011年以来,学院承担了176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省部重点和重点产学研合作课题10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40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321篇,在国际著名杂志Phys. Rev. Lett.ACS nanoAdv.Mater.Adv.Func.Mater.Nano Energy SCI一区期刊上发表88篇,在Phys. Rev. APhys. Rev. BAppl. Phys. Lett.SCI二区期刊上发表91篇。研究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多篇论文引用超过50篇次。共申请了60多项发明专利,授权44项。8项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同时,学院培育并孵化1家高新技术公司(2020年获得6000多万元融资),还与厦门爱特鸥光电实业有限公司、福州众望达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福州日同辉太阳能应用技术有限公司、福建武夷山百盛生态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并实现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产值超过1亿元,产生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协同福州众望达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与政府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监测数据管理中心的平台”系列横向合作项目,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五、科学研究

2011年以来,我院学生获批创新创业项目近220项,其中国家级30余项,省级60余项。

2011年以来,我院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近460项,其中国际级60项,国家级200余项,省级100余项。省级以上数学建模大赛中,我院获奖数十项。2023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我院2020级材料物理苏家圣、2020级物理学黄嘉芃、2019级物理学苏颍以及2020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韩涓涓所带领的两支参赛队伍荣获国际一等奖(全校仅四支)。2022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我院2020级物理学谢启扬、2020级物理学陈玮健、2020级物理学葛艳婷组成的参赛队伍荣获国家级二等奖。


省级以上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中,我院成绩显著。2021年第十三届福建省大学生合泰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中我院19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詹智挺、齐新悦、黄顺琳、刘洁彤组成的参赛队荣获省级一等奖。省级以上教师技能大赛中,我院成绩显著。2022年第九届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我院2019级物理学专业周紫晴和董黎倩以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包揽初中物理组一等奖,2019级物理学专业吴劭炜荣获初中物理组二等奖,王素云老师荣获“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

全国物理实验技能大赛屡获佳绩。202212月,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我院选派五支队伍参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三等奖2项,获奖类型实现了命题类、自选类、讲课类赛道全覆盖。

2021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赛)中,我院5支队伍(各高校限报5项),其中获得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综合获奖等级和数量位居参赛高校首位。

创新创业大赛,屡创辉煌。2020年,在由教育部等12个部委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院《智能线缆科技》在激烈的争夺中斩获铜奖

20205月,在第十五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参赛作品《反应环境可控的三电极原位X射线电解池》(参赛作者:卢奕轩、杨宇、陈睿涵、徐雅雯、江旭峰、张雨心,指导教师:潘熙锋、陈水源、黎胜祿)获得二等奖

20195月,在“水投杯”福建省首届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竞赛中,我院参赛作品《一种应用于雨水及生活用水等发电的水管道发电系统》荣获特等奖(参赛学生:刘盛龙、邓瑞华、李羽锋、余卿、陈武)。

物理与能源学院2021年录取情况



其余年份请扫描下图二维码查询





版权所有 ©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能源学院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大学城科技路1号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350117)

闽ICP备05000146号 | 闽公网安备 35010402350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