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2024年接收硕士研究生调剂公告

时间:2024-04-04浏览:3928

各位考生: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和国家线已经公布,我院一志愿复试也已结束。根据《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及2024年我院相关专业招生计划完成情况,现将我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专业、调剂政策、联系方式及其他注意事项等内容通知如下,欢迎广大优秀考生申请调剂。

一、调剂专业及复试比例: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类型

调剂名额

调剂考生

复试比例

045105

学科教学(物理)

专业型

6

1:1.5

085801

电气工程

专业型

7

1:1.5

085807

清洁能源技术

专业型

14

1:1.5

085808

储能技术

专业型

15

1:1.5

欢迎符合条件有意向调剂的考生联系咨询并将考生信息发至咨询邮箱(见第四点联系方式)。分专业招生计划视招生情况动态调整。

研究领域

1045105学科教学(物理)

培养从事物理课程教学的复合型专任教师:扎实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科素养;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熟悉基础教育物理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掌握物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具有较强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能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展物理教学工作等。

2085801电气工程

超导线材与磁浮应用方向:主要研究高性能Nb3Al线材和MgB2材料的快热急冷制备技术、纳米尺度磁通钉扎的相关技术开发、侧挂型高温超导磁浮列车技术和实用超导材料与工程制备技术研发等。

能源智慧管理:主要开展新能源技术中智能测控技术、工作流应用调度和数据放置、光储充电站资源管理、云边协同计算、智能算法优化等研究。

3085807清洁能源技术

太阳能光伏材料与工程应用方向:主要开展薄膜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系统设计与工程应用开发。

新型光电材料与激光照明应用方向:主要开展微/纳结构稀土发光复合材料、钙钛矿量子点与发光器件、先进照明与显示材料等研究。

柔性电子器件应用方向:主要开展柔性可穿戴能源器件(热电器件、超级电容器、传感器等)、驱动材料/人工肌肉材料、 仿生变色智能材料合成与应用等研究。

4085808储能技术

主要开展锂/钠离子电池关键正负极材料、固体电解质材料设计和制备、新型电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电池电极材料的宏量开发以及全电池的工程化应用研究等。

二、调剂政策

1417日前,我院将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若干次调剂复试工作。我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实行现场复试方式。

2、考生报考条件须符合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规定和教育部2024年关于研究生调剂的相关政策。具体请详见我校(http://yjsy.fjnu.edu.cn/df/85/c4227a384901/page.htm)及我院研究生复试录取办法实施细则(http://cpe.fjnu.edu.cn/e0/77/c16529a385143/page.htm)。

3、符合学校复试录取办法中的“调剂基本条件”并同时满足以下三个调剂要求。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调剂要求一

调剂要求二

调剂要求三

085801

电气工程

本科专业为能源动力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和电气类专业的考生。

第一志愿报考专业为0808电气工程类、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类、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类、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类、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0854电子信息类、0858能源动力类的考生。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5807

清洁能源技术

本科专业为物理类、材料学类、化学类、能源动力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考生。

第一志愿报考专业为0803光学工程、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类、0806冶金工程类、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类、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类、0854电子信息类、0856材料与化工类、0858能源动力类的考生。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5808

储能技术

本科专业为物理类、材料学类、化学类、能源动力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考生。

第一志愿报考专业为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0806冶金工程类、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类、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类、0854电子信息类、0856材料与化工类、0858能源动力类、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的考生。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45105

学科教学(物理)

本科专业为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考生。

第一志愿报考专业为学科教学(物理)的考生。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4所有拟调剂到我院的考生必须保证学籍、学历的真实准确,若出现学籍学历问题导致不能录取将由考生本人承担全部责任。

5第一批调剂系统开放时间为4800:00—12:004814:00前将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系统上发送复试通知,请考生于截止时间前6小时内)确认,逾时未确认我院将取消该复试通知。进入复试的调剂考生需于410日上午10:00到学院(地址: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理工楼主楼311室)报到,进行资格审核并参加复试。

第一批调剂复试时间安排如下:

笔试:410日下午13:30-14:30

思想品德考核、面试:410日下午15:00起。

其他说明:

1)报到应提供材料、笔试内容等信息请考生查阅我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实施细则。

2)报到结束后,将告知考生复试具体时间、地点。

3)报考我校的调剂生调剂志愿锁定时间为24小时,锁定时间到达后,如我院未明确受理意见,系统自动解锁,考生可修改本调剂志愿。请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认真查看调剂要求。对已接受我校待录取的考生,我校一律不予解锁。

6、如有需要开展其他批次的调剂,将提前在学院网站上公告。

三、特别提醒

1、调剂考生必须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的“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完成调剂手续,否则调剂无效。

2、请考生确保通讯畅通,及时关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服务系统、学校及学院研招办相关的调剂具体要求、招生复试录取办法等信息。

3、本公告为接收研究生调剂公告,实际调剂信息及条件以“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发布的信息为准。

4、以上信息若与国家2024年研究生招生调剂政策不符的,以国家政策为准。

5入校:参加复试的考生入校时出示《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准考证》纸质版即可。

四、联系方式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理工楼主楼311

咨询电话:0591-22868136 吴老师

咨询邮箱:cpe@fjnu.edu.cn

物理与能源学院网址:https://cpe.fjnu.edu.cn

研究生导师网址:http://cpe.fjnu.edu.cn/dsfc/list.htm

学院介绍:官方微信公众号(公众号: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

欢迎广大考生积极报考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



  • 学院简介

物理与能源学院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07年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创办的理化科。19539月,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等教学研究机构中的相关专业合并组成了福建师范学院物理学系,1972年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系。2003年在整合和优化原物理学系和原校实验中心部分资源的基础上,组建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根据学校工科学院组建方案,2012年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分设为物理与能源学院、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拥有近1000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以及1亿多元的仪器设备,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设施条件,建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发展通道。学校特聘著名物理学家郭光灿院士为双聘院士,并任物理与能源学院名誉院长;学院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国家级教学名师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3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

  • 科研平台

依托物理学一级博士点、“福建省量子调控及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太阳能转换与储能工程研究中心”和“福建省先进高温超导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三个“一理二工”的科研平台、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以及凝聚态物理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开展量子信息、自旋电子调控、先进碳基材料、先进光电子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与器件、先进储能材料与器件、超导材料与磁悬浮轨道交通、能源智慧管理研究及工程化应用。学科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设施先进完备、科研实力强大。近年来,承担了264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省部重点和重点产学研合作课题179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664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528篇,在国际著名杂志PNASPhys. Rev. Lett.ACS NanoAdv. Mater.Adv. Func. Mater.Nano Energy SCI一区期刊上发表176篇,在Phys. Rev. APhys. Rev. BAppl. Phys. Lett.SCI二区期刊上发表142篇。研究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多篇论文引用超过100篇次。共申请150多项发明专利,授权133项。9项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学院拥有5个特色鲜明的工程化研发平台—太阳能电池中试研发平台、储能电池中试研发平台、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中试研发平台、超导材料与磁悬浮轨道交通平台、能源智慧管理研发平台,面向工程实际开展高水平应用技术研究,助力实验室基础研究成果向工程化与商业化转化,注重研究生的创新研究与工程应用能力的综合能力培养。目前已与国内许多科研院所、著名高校和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协同育人和产学合作关系,为学生的科研创新、工程实践和就职就业提供了广阔平台。

图一 优良的办公环境和先进的仪器科研设备


图二 锂电池与硅碳材料中试研发工程平台


图三 太阳能器件中试研发与能源智慧管理工程平台


图四 超导线材研发与磁浮轨道工程研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