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聚英才,“能”动天下——物理与能源学院欢迎您!

时间:2024-06-03浏览:10

历史沿革

百载春秋,薪火相传。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07年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创办的理化科。19539月,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等教学研究机构中的相关专业合并组成了福建师范学院物理学系,1972年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系。2003年在整合和优化原物理学系和原校实验中心部分资源的基础上,组建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2012年,按照学校发展工科战略部署,物理与能源学院正式成立,国内知名物理学家郭光灿院士特聘为名誉院长。

学院建设发展历程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在职员工84名,其中专任教师67人,教授26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52人,包括1位中国科学院双聘院士、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位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1位福建省教学名师1人,29位省级各类人才。

我校双聘院士、物理与能源学院名誉院长郭光灿教授莅院指导学科和实验室建设


学科建设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科于1982年首招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科院物理所授学位),1986年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理论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凝聚态物理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批物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1年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涵盖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能源与材料物理4个二级学科,同时拥有能源与材料工程硕士点、学科教学(物理)和能源动力硕士学位授权点。2023年获批建设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科获评为福建省凝聚态物理重点学科、福建省物理学一级重点学科和福建省“双一流”高原学科。2023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公布,“物理学”在所有101所参评学校中排名第41名,进入前30%

学院下设物理系、能源材料系和实验中心3个教学实体单位,设有物理学、材料物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材料物理专业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均是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

物理学科学位点建设发展历程

承办第一届超导与磁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承办福建省高校物理学学科联盟年会


平台建设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实验室约10000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设备总值逾1亿元。学院建设了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福建省先进材料与新能源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学平台,福建省量子调控与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太阳能转换与储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先进高温超导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太阳能转换与储能工程公共服务平台和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5个科研创新平台,重点开展量子信息、自旋电子调控、先进碳基材料、先进光电子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与器件、先进储能材料与器件、超导材料与磁悬浮轨道交通、能源智慧管理研究及工程化应用。学院还建设了5个特色鲜明的工程化研发平台服务于工科人才培养,即锂离子电池生产中试线、太阳能电池研发中试线、超导长线材中试生产线、显示发光材料与器件研发中试线、能源智慧管理研发平台。

先进的科研创新平台

锂离子电池生产实训中试中心(部分)

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应用基地(部分)

福建省量子调控与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第三届第一次学术委员会议


教育教学

追溯上世纪80年代中学物理教研室白炳汉、章镇和王伟陈等老一辈教师深耕中学物理课程教学论改革,先后获得全国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及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在老一辈“旗帜引领”和“名师垂范”的感召和引领下,学院发扬“深耕细作、薪火相传”精神进行教学改革的再出发,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共获得11个国家级和23个省级的教学成果奖和“质量工程”项目,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形成了物理师范教育、工科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特色,育人成效明显。

学院科研及教学成果荣誉墙

黄志高教授牵头完成《“深耕细作—双轨融进—薪火相传”物理卓越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创新》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特色之一: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物理实验教学团队依托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规范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为培养目标,构建“一特色、三阶段、五模块、七课程”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实施“阶段化、单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大学物理实验》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一流课程,课程“以队伍、课程和创新平台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大学物理实验》获评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主办第十四届“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

承办全省中小学实验教学骨干教师培训

教师王素云获第五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

特色之二:深入中学,校地协同,贯通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新通道

一直以来,学院始终坚持面向中学,服务中学,不断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教研室白炳汉、章镇和王伟陈等老师,协同全省20多所中学开展中学物理教改五年跟踪实验,所主持的“中学物理导控探索教学法”于1989年获得全国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其后,中学教材教法团队继续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论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多项奖项。

近年来,学院校地教育协同创新团队主动对接基础教育新需求,先后与晋江市、永安市、厦门市合作建立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以提升中学物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为目标,以“回归课堂”为主线,先是以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实验能力培训探路,接着以全员DIS培训切入,继而实施课改研训、课题研修和教具研发“三轨一体”协同推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新形势下具有学科特色的校地协同促进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子。

举办第十四届“德旺杯”中小学拔尖人才(物理)冬令营

与福州一中共建本科教学实习基地

帮扶地方中学教师发展

特色之三:“双轮、双翼、双导”协同推进新能源工科人才培养及“一体两创三应用”工程实践体系构建

能源与材料工科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以工程认证标准及新工科理念为指导、以校企三方协同为依托、以层次化工程人才为导向的“双轮-双翼-双导”协同推进新能源工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新体系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引领了全国新能源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在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学中做、做中学”的实践教学理念,建立了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训练为依托的“一体两创三应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将“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基本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学院两项教学成果(“‘一体两创三应用’工程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和”'双轮-双翼-双导’协同推进新能源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双双获得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深入福建超智集团有限公司调研交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赴江苏凌众新能科技有限公司调研交流,协同校企合作

深入福建钧石能源有限公司调研交流


人才培养

自学科创办以来,学院共培养各类毕业生万余人,其中有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林兰英院士,黄志高、郑仕标、钱永昌、施均仁、许金时、张诗按、林应基和刘若嘉等8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青、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培养出邱守雄、郑仕标、彭佩烘、黄志高、林杰、林伟庆、曾淑煌等7位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涌现出赖爱光、吴冲浒、刘程宇等一批知名企业家。

近几年,学院组织实施“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卓越教师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成效显著。51人次学生获得7个国际级奖项,260多人次学生获得160多个国家级奖项,300多人次学生获得230多个省级奖项。从2009年起,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中连续九届61人全部获奖,其中57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1人获优胜奖。王素云荣获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唯一的最高奖“创新奖”。学生连续多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荣获一等奖9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验比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6项。学生在美国(国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突出。9人次获得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3人次获得二等奖、32人次获得三等奖;21人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9人次获得二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3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2项。30多个项目获得省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一、二、三等奖。

学生在第八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全国一等奖

学生在第九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全国一等奖

学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中获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三等奖2

学生在第十届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初中物理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1


升学就业

近几年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位居全校第一。不少毕业生通过教师招考成为中学物理教师,或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学生保研考研人数逐年提升,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为29.96%37.59%35.53%,不少学生考入或保送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众多优质学校攻读硕士学位。其中2010级物理学专业张瑞丹、2014级材料物理专业林中冲、2016级物理学专业陈莹三位同学分别被免试录取为北京大学研究生;2015级物理专业黄晓青同学保送清华大学。

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位居全校第一